从七十二家房客到设计师工作室,记录上海最具特色民居建筑的百年蜕变


上海品茶工作室
1927年的霞飞坊,前楼王师母的账簿显示:每月房租折合三袋面粉钱,亭子间住着复旦大学的穷学生。据《申报》当年调查,上海石库门平均居住密度达每户7.2人,公用灶披间每天要排队四小时。在泛黄的照片里,女人们围着井台洗衣,穿长衫的账房先生正在弄堂口读报。如今在城市规划馆的沙盘前,参观者仍能通过AR技术,看见晾衣竿如林的旧日景象。

1985年的步高里,居委会的调解记录记载:"32号因抢马桶大打出手"。房管所资料显示,当时八成石库门没有独立卫浴,人均居住面积不足4平米。在居民保留的老物件中,那个斑驳的搪瓷痰盂和煤球炉,见证着"七十二家房客"的拥挤岁月。

2025年的田子坊,智能监测系统显示:日均客流量突破2万人次,文创店铺租金是住宅的20倍。主理人Lucas的运营笔记写道:"法国游客为老门框拍照,愿出千元买下门牌号"。文旅局数据显示,上海改造石库门商业项目年增35%,其中艺术空间占比达41%。从马桶间到咖啡厅,从灶披间到买手店,石库门正书写着新旧融合的都市传奇。
爱上海同城对对碰交友论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