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报记者历时半年深入调研长三角"1+8"城市群,通过追踪沪苏浙皖三省一市在产业协同、交通网络、生态保护等领域的突破性进展,揭示区域一体化发展进入新阶段。数据显示,2025年上海与周边城市日均经济往来突破200万人次,跨区域产业链协作项目达5800个,生态环境协同治理覆盖率达95%。

■ 产业协同新格局
1. 创新走廊建设:
- 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研发投入年增25%
- 张江-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入驻企业超300家
- 沪嘉杭智能制造带产值突破2万亿元
2. 产业链重构:
- 特斯拉超级工厂带动周边配套企业126家
- 集成电路产业跨区域协作项目达428个
- 长三角工业互联网平台接入企业超50万家
■ 交通互联新突破
新上海龙凤419会所 1. 轨道上的都市圈:
- 沪苏通铁路二期通车缩短至1小时生活圈
- 市域铁路机场联络线日均客流破10万
- 数字孪生交通管理系统覆盖全部高铁线路
2. 智慧物流网络:
- 长三角港口群集装箱吞吐量占全球1/8
- 无人驾驶货运专线开通6条跨省线路
- 智能仓储系统降低物流成本23%
■ 生态共治新实践
上海花千坊419 1. 环境联防联控:
- 太湖流域水环境治理投入超500亿元
- 大气污染预警联动响应率保持100%
- 固废跨区域处置能力提升至8万吨/日
2. 绿色转型示范:
- 新能源车充电桩实现"一卡通充"
- 分布式光伏发电装机容量增长180%
- 生态补偿机制覆盖16个重点保护区
■ 民生共享新体验
上海品茶论坛 1. 公共服务一体化:
- 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覆盖所有公立医院
- 公积金异地贷款办理时限缩至2个工作日
- 老年优待证实现"一证通享"
2. 文化融合新气象:
- 江南水乡古镇联合申遗进入最后阶段
- 长三角戏曲艺术节吸引观众超80万人次
- 博物馆联名文创产品年销售额破5亿
【区域观察】
当清晨第一缕阳光洒向黄浦江两岸,这个覆盖6万平方公里、常住人口超1.5亿的世界级城市群已经开始了新一天的协同运转。从"接轨上海"到"同城上海",再到"成为新上海",长三角城市群正以令人惊叹的速度打破行政边界,重构经济地理。在这片热土上,每一条轨道交通线都是血脉,每一个创新平台都是引擎,每一处生态廊道都是绿肺,共同编织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区域发展样本。